“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我校加快建设成一所高质量、应用型的民办本科院校,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的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和广东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学院在省教育厅和广东财经大学的指导下,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学院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艰苦创业,奋发进取,教育事业成效显著,学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实现了阶段性快速发展的目标。
1.主要成绩
(1)管理体制逐步优化
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决策听取学校意见,推动决策双向互联;董事会定期对学校工作开展监督把关,确保工作扎实推进;充分发挥校长负责制这一体制优势,校长及领导班子创造性开展工作。
坚持独立自主办学。董事会赋予学校较多的办学权利和独立性、自主性;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各部门职责分明,做到有运行、有监督、有实践。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建校十一年来,学院从规模建设转向内涵建设,在建设应用型本科独立学院的过程中,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机制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2)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稳步推进创新实验班建设,满足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开设国际会计(ACCA)创新实验班,为学生考取ACCA资格打下坚实的基础。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体系之中,开展SYB创业教育,有效增强毕业生自我创业的意识与创业能力。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学科专业技能比赛。每年在全院举办专业技能大赛,参与学生达万余人、教师达百余人。在校外各种学科竞赛中,学院学生也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如在工业设计竞赛中,产品设计专业3名学生的作品荣获国际顶尖设计奖项“红点奖”。
学院为广东中小企业和社会机构培养了27634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用人单位对学院本科毕业生总体评价较高。
(3)学科、专业建设层次不断提高
主动适应广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围绕经济学、管理学等特色与优势学科,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科专业竞争力。现有26个本科专业学科点,取得学士学位授权的专业已达24个。
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推进实验室建设,强化科研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学院将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作为重点建设学科,将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和新闻学确立为重点建设专业;2015年首次组织会计学、新闻传播学申报了省特色重点学科;将会计系提升为华商会计学院,成立涵盖文学系、外语系、艺术设计学系的华商文学院,成立涵盖经济与金融系、工商管理系、公共管理系的华商经济管理学院,以整合跨学科资源,突出重点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重点。学院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艺术学协调发展,层次分明并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日益强化和优化。
(4)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体系
学院通过迎评与建设,大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了2012年学士学位评估、2013年广东省教育厅教学状态评估。
建立健全教学规章制度体系,严格执行教学规章制度。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公共基础课和公共任选课进行了改革。大学英语、微积分等课程进行分层分类教学,体育课程采用体育俱乐部形式教学。对公共任选课的改革采取学院自我建设和从外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引进多门“超星尔雅”网络课程,改进了学生传统课堂修读学分的形式。
(5)学生工作管理机制建设趋于完善
始终紧紧围绕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的主导思想,各部门全面提升为学生服务的质量,加强学风建设。
着力打造华商特色校园文化和心康教育,在学生中推广人文素质教育精品项目。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进心理普查系统,实现对全体新生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进一步完善校、系、学生三级心理防范工作网络,各系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站,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心理咨询员。
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帮助和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完成学业。
(6)党团建设进一步加强
坚持以党建工作为核心。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活动。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学风和校风。注重发挥党委会的作用,党的重大问题由党委会决定。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及时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后,学院党委下设9个党总支、3个直属党支部,基层党支部28个。学院党校认真落实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规范了培训内容,创新了培训方式,扩大了培训范围,全面满足师生接受党校教育的需求。
进一步规范团总支建设和团员教育评议制度,加大对团干部的培养力度,努力做好推优工作,同时深入开展校园社团文化活动、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类活动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等,展现我院共青团员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7)教学研究呈现良好态势
“十二五”期间,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学院加强了对科研工作的领导,确定了科研工作的方针,建立起院一级科研管理体制;科研经费逐年提高,科研工作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科研项目逐年增加,学术成果数量和质量逐步提高,学术活动有序展开,学术氛围增强,学术影响正逐步扩大。2011-2016年8月,学院申报省部级项目实现突破,组织横向项目已有新进展,教师共获得各级各类项目192项,其中省部级、省厅项目54项,立项经费共计1600余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38余篇,其中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6余篇,被SCI、EI收录11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等74部;开展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术活动,包括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社会名流、体育冠军等,到校讲学、作专题报告320余场,500多人次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先后有20多名教师入选“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和“国内访问学者计划”,60多位教师攻读学位和进修。
(8)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着力提升队伍素质。一直以来,依托母体学校师资优势,改善教师职称年龄结构,同时积极加强自身教师队伍建设,以“千百十”工程为载体,启动重点教师培养计划,着力打造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龙头,以讲师、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为骨干,以博士、硕士为主力,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积极抓好“校聘副教授”、“千百十工程”和“国内访问学者计划”等重点教师培养工作,还搭建了“重点教师交流论坛”。通过培养,列入重点教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015年,有2人获得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实现了通过学院申报并获得副教授职称零的突破,为教师职称评审起到了示范与带动作用。2015年学院职称推荐评审通过率为98.08%,位居广东17所民办本科院校之首。
(9)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母体学校于2013年成功更名为大学,学院随之更名,这是母体学校发展的一次跨越,也是学院发展的机遇。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发展迅速,在校生规模已超过2万人。2015年举办了校庆10周年庆典和系列活动,学院的历史文化不断积淀延伸。
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成立华商—澳洲国际商学院,开创了民办高校在海外办学的先例,为华商学子提供了海外学习交流的平台。积极参加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并成功派送多名学生赴台湾研修。积极与国外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等多所院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及合作备忘录。
学院校区建筑面积达34万多平方米;现有网络多媒体课室236间,实验室88间;校园网使用10000Mbps光纤接入因特网。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4800多万元;图书达170万多册(含电子图书),拥有多种数字资源。基本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建设了“经管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平台”。该平台在民办高校属于领先位置,先后接待了省内外20多家学校和企业参观和交流,并通过省教育厅审批,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主要经验
回顾学院“十二五”期间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和发扬。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依法办学、规范办学、注重质量、服务社会,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
(2)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决策听取学校意见,推动决策双向互联;董事会定期对学校工作开展监督把关,确保工作扎实推进;充分发挥校长负责制这一体制优势,校长及领导班子创造性开展工作。
(3)要形成以经、管为特色,经、管、文、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4)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形成华商特色的教学、人事、学生等方面的管理体系。
(5)要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特色、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质量第一,提升内涵发展,形成办学特色。
3.存在的不足和困难
学院在办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尚处于较低的水平,缺乏在省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科研经费投入不够。
(2)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青年教师的数量较大,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偏低,需要一个较长的师资积累过程。
(3)办学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在校生规模的快速增长和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
(4)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有待提高。
(二)学院面临的形势
今后五年,是学院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总体上看,加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1.发展机遇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打造“南方教育新高地”。国家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给高等教育和学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国家重视民办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提出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随着新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将会迎来新的机遇。
(3)教育国际化、信息化带来新的机遇。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日新月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突飞猛进,国家和各地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显著加大,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办学体量不断加大。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存、生活和学习方式,也不断推动着教育变革和创新。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将对学校提高教学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面临的挑战
(1)高等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随着与民办教育相关的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出台,社会资本大规模进入民办教育的障碍将得到消除,民办教育很有可能迎来“名校+资本”、“名专业+资本”的时代。
(2)政府、社会和广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鼓励向社会购买服务,提倡供给机构改革,既是民办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也对民办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希望自己的子女得到更高质量、更高层次高等教育的培养,众多企业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人才。
(3)学院自身的发展面临挑战。学院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办学条件需要完善,办学特色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彰显,办学水平还需提高。
二、“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教育事业工作全局。坚持依法办学、规范办学、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形成以经、管为特色,经、管、文、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形成华商特色的教学、人事、学生等方面的管理体系;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特色、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质量第一,注重内涵发展,形成办学特色。
2.奋斗目标
通过努力,把华商学院打造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中的知名本科民办高校,为广东中小企业和社会机构服务,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以“完善办学条件,注重内涵建设,依法规范办学,强化科学管理”为目标,逐步实现科学管理,专家治校,教授治教。
稳步扩大办学规模,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达25000人,专任教师1200-1500人。
重点建设若干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和专业、若干门省级精品课程。
(二)“十三五”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大力推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坚持“突出重点,打造特色”的原则,逐步形成以经、管学科为特色,经、管、文、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争取在学院现有的工商管理、会计学、新闻与传播学三个重点学科中产生省级重点学科。加大经济学、管理学主干学科群的建设力度,带动支撑学科及相关学科群发展,建设水平争取达到广东省先进水平要求,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成功申报专业硕士点1-2个,尽快跻身同类院校前列。
专业建设坚持“适度增加专业总量、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内涵、突出专业建设特色”的指导思想。重点建设“会计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特色专业,以中小型企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机制研究,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覆盖面。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专业英语教学模块。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专业课程微课和慕课建设工作。建立专业教学案例库,加强教学互动,大力促进教学效果。不断凝练专业特色,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融合。
“十三五”期间建成产教融合专业1个,国际化专业5个,特色专业2个。专业总数达到35个,专业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独立院校前列。新增10个以上省级“质量工程”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并力争获得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原则,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力争2020年,专任教师达1200-1500人左右,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建设需要,积极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力争引进特聘教授、副教授20人左右,积极引进海内外博士,引进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重点引进一批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紧缺专业人才。
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积极组织实施“国内访问学者计划”等省级培养项目和“校聘副教授”、“海外访学交流”、“校企双向融合”等校级培养项目,力争“十三五”期间,入选“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教师30人左右,列入“校聘副教授”培养对象的教师50人左右;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国际化发展、双师型发展等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培训体系,争取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化水平的双语教师队伍、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分类管理与考核制度,探索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完善岗位薪酬设置和绩效分配方案;进一步落实高层次人才的年薪制度和紧缺人才的津贴制度;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吸引、稳定和激励学院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3.大力加强课程建设,教材体系建设
按照“增加数量、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原则加强课程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增加通识选修课、综合性实验实践课、创新创业课、互联网+课程和国际化课程。调整优化课程结构,逐步降低必修课和理论课在总学分中的比重,提高选修课和实践课学分比重。加强课程内涵建设,立项建设10门校级精品课程、20门校级重点课程,5门校级双语课程,争取成功申报2门省级精品课程。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示范效应,带动重点课程、实训课程以及创业课程等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引入先进理念,建立课程通用标准,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标准化建设,修订涵盖专业实际需求技能等级课程框架和核心,提高课程整体质量水平。
教材建设坚持“引进与自编相结合,引进为主”的原则。优先采用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鼓励教师依托省级、校级教研教改项目自编教材,支持教师参与其他高水平院校领头的系列教材和综合实验教学类、产教融合类、综合案例类、习题指导类等教材编写。建设产教融合类教材5本、具有财经特色创新创业类教材2本、综合实验类教材2本,综合案例类教材2本,以及其他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若干。争取立项建设省级规划教材3种。
4.加强教学管理工作
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与建设。第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微课、慕课、案例教学,建设不少于180节的微课,建设探索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着力加强学生数理基础和外语能力的培养,继续推进分层分类教学。继续完善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探索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强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构建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质量保证体系,和适合民办院校办学思路和任务的人才质量与绩效评估系统两大方面。第一,建设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教学质量标准纲要、框架、流程与实施条例。针对本科教学质量明确学校层面的具体要求,并据此制定相应标准,细化到培养方案中。建立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专业建设的标准。第二,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学生网上评教系统,建立试卷质量的分析制度和毕业生设计(论文)管理工作和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进一步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和工作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教师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第三,建立二级院系教学管理基本状态数据库。尝试建立以院系为基准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考核制度,每年一次,纳入到整个学校绩效评估的系统当中。逐步形成一套多视角评价、多节点监控、多阶段跟踪的人才培养调查和评价制度。第四,逐步开展专业认证。选择具备条件的专业,以引入可靠的社会认证机构进行专业认证为目标,深入学习理解认证评估的各项指标和流程要求,建立迎评机构,开展认证前的思想动员和力量动员,以认证促建设,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5.加强学术研究
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科带头人,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在科研与学科建设、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中发挥科研团队创新才智,造就具有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团队。
继续做好已成功申报的省部级、省厅项目的建设和结题工作,在“十三五”期间争取国家级项目立项实现突破,省部级课题3-5项左右,广州市和其他厅局级课题60项以上,科研项目经费,包括横向项目经费,共计2000万元。通过发挥以上几个层次和类别的科研项目研究的龙头作用,实现学院科研工作全面拓展和提升。
力争每年有一定数量的论文进入SCI、SSCI、EI、A&HCI,每年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0部左右;力争为广东省、广州市等政府提供有重要价值的调研报告和决策参考5篇左右;积极参加全省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每年提交会议论文50篇左右。到2020年力争有2-3项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举办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研讨会2-3次,举办全省性学术研讨会4-5次;积极为教学科研人员参加本学科领域内的高水平学术研讨会创造条件。筹备设立学术年会制度,大力推进二级教学单位和科研机构内部学术交流活动。每年举办学术报告或讲座80场次左右。
结合广东和我院发展实际,成立科研机构3-5个,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科研机构申报省级、市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建立对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估机制,积极推进科研基地建设,按照基地建设与管理标准严格规范建设过程、中期考核与验收评估,通过奖惩激励机制督促落实目标和任务的如期完成。
6.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改革本科生培养方案,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建设。
加强重点教学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校内经管学科综合仿真实习平台,建设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力争建成1-2个在全省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产教融合平台。增加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重点创立“高科技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
做好专业教育国际化平台建设。开展多项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及交换生项目,加快专业国际化建设进程。利用华商-澳洲国际商学院引入与整合更多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培养国际化创新性人才基地。
加快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引进社会资金、人才资源,力争投资300万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实现多元化创业实践基地,使我校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继续推进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开发慕课、微课等教学资源,引进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加快教学信息化硬件建设,促进教学过程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
7.强化实践实验教学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和完善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等多方面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确保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开设不低于实验课程的85%,实验课程开课率达100%。加大对基地建设与运行经费的投入,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十三五”期间,至少建设85个实践教学基地。稳步提升和扩充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的学生受益面。加强实验室建设,整合计算机科学、网络教育技术、新闻与传播等相关学科和部门的资源,建设“华商网络与新媒体实验中心”,积极探索有财经特色的实验室建设体制机制和实验教学模式改善各实验室硬件条件。继续加强学生竞赛平台建设,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
完善教学实验设施,建设“互联网+”校园。学院将对35间实验室、125间多媒体教室的教学设备与设施进行更新。升级网络设备和设施,引进高性能核心设备。优化提升,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高速畅通、覆盖全院的校园网络环境。建设适用的新型实验室31间。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学科齐全、标准统一、种类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和共建共享交互的资源管理平台。
完善仿真平台建设,发挥平台在独立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作用。将仿真实习平台建设成为“四个中心”,一是成为全院经管类实验资源的共享中心;二是成为全院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课程开发中心;三是成为全院其他非经管专业企业认知类课程培训中心;四是成为民办独立学院商科院校经管类跨专业仿真教学示范中心。
8.做好学生服务与管理工作
完善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机制,实现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进一步完善学工队伍建设,明确职责和任务,制订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强校风与学风建设,以学风促校风,培养学生创新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学生宿舍管理,建立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室;服务、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法制教育,紧抓安全主线,利用校园宣传栏、网络、微信等工具,开展主题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安全;进一步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方位关注学生,关爱学生,为学生健康成才搭建良好平台。
9.完善基本办学条件
科学规划校园建设,在加快校园建设的同时,充分挖掘校园内空间潜力,对资源利用不充分的建筑物按需进行合理改造和改建,使校本部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至2020年,使校园占地面积达2000亩左右,校舍建筑总面积达55万平方米;建成大型学生活动中心、室内体育场馆、风雨操场、游泳馆等文娱场所,拓展师生活动空间,丰富师生文娱活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注重校园绿化、美化。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和学校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师生员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至2020年,使安保人员配备达到标准;加强学生宿舍楼管理,在学生宿舍楼入口安装门禁系统;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并且确保正常发挥作用;各场所的消防器具、应急设施配备完善并定期检查更换,为校园安全提供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加强对校内食堂、交通等公共设施的管理,确保师生饮食、出行安全。
加强图书资料和档案建设。按照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思路,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科学入藏图书,理顺藏书布局,优化馆藏图书结构,重点提高馆藏质量。至2020年,藏书总量达220万册。
三、“十三五”时期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十三五”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需要在思想、组织、制度、机制、经费等方面加以全面保障,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认识,团结一致、统筹协调,确保“十三五”规划的全面贯彻落实。
1.依法治校,民主办学
健全学校董事会制度,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快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及时修订学院章程,并以章程建设为基础,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依规办学,健全民主化和科学化管理制度,完善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系统,继续推行校务公开,加强群众性民主监督,拓宽监督渠道。完善办学管理体制,依法落实学院办学自主权。
2.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建设,以中央、省委的精神为指导,结合我院办学特色,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推动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强化意识形态的主体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加强组织建设,规范党组织和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严格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充实组织生活内容。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优化顶层设计,严格制定程序,完备制度体系”原则,强化党员培养的制度建设,为提高党员培养质量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和依据。加强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建立健全拒腐防变教育体系的建设,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制。加强统一战线建设。健全和完善适应新形势下民办高校统战工作体制与机制,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工作,支持统一战线成员履行职能、发挥作用。
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大局意识,自觉维护稳定,把影响大局的问题和矛盾化解决在萌芽状态。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依托主题团日、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和新媒体等线上线下阵地平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实施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展翅计划”等项目,为华商学生提供见习(实习)、实践服务、交流互访等常态化的服务,提升华商学子的综合素质。全面深化“青年之声”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帮助和支持。
3.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稳定师资队伍
进一步理顺校院(系)两级关系,健全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建立行之有效管理干部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管理队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强化人事管理制度与改革,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和差异化薪酬激励机制,完善教职工奖励体系;强化学生工作管理与改革,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和第二课堂的管理,构建助学体系和就业指导体系;强化教学管理与改革,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机制。
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力争教职工收入高于周边民办高校的平均水平,共享学院发展成果;关心教职工的职业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和教学科研奖励制度;改善教职工工作、生活、住房条件。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为学校的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4.强化科研、教研工作
进一步健全科研组织机制,组建专业的科研管理团队,完善科研组织结构,补充科研奖励计划,营造积极浓郁的学术科研氛围。学院课题科研项目进行分类管理:专项科研项目,学院包干支持大类项目,精准扶持重点项目,科研项目引进的人才,经审批后,可灵活管理,引进人才直接向课题科研项目负责;单列科研项目,教师申报省级以上课题立项后,学院组织进行中期考核,考核通过的项目,学院予以配套资金扶持,结项后再进行评定奖励。
5.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学院各项事业发展需要
董事会确保按政府规定的标准足额拨付学院作办学经费。努力争取政府和社会力量的经费支持,提高华商教育公益性质的内涵。将办学经费优先投放到学科专业建设、师资进修培训、图书文献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和教育技术现代化等内涵发展需要上。同时,逐年提高教职工收入,有利于教职工稳定。
6.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全面建设具有我院特色,符合现代高等教育模式的“互联网+”校园。无线网覆盖学院全部办公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的所有建筑,乃至校园内主要室外空间,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校园网络环境。扩大无线校园网容量,实现无线用户的应用快速漫游功能,使上网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适应多种智能终端自由接入,实现普遍时段、普遍地点、多终端的移动上网。实现有线与无线网的一体化安全管理。
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学科齐全、标准统一、种类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和共建共享交互的资源管理平台。提高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和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建设网上实验室、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搭建实验教学资源库;建设先进的智能化实验室管理系统,为教学和实训提供优质环境,实现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建设“智慧”课室,集远程管理、远程监控、远程听课、课堂网络直播与录播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媒体课室。建设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建设多媒体服务科网站。建设我院网络教学平台。紧密结合学院教学改革模式,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在校园内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微课堂的教学方式改革。建设综合性跨专业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平台(APP等),实现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device)教学服务,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校园每个角落,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设备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
图书馆在办馆条件,信息资源技术保障、读者服务和科学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以先进的办馆理念为指导,改革创新发展模式,转型升级服务功能,着力创建四个中心,即文献资源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知识交流中心和文化传承中心。到2020年图书馆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文献保障更加完备,服务渠道更加便捷,学习空间更加优化,学科服务更加精细,社会服务更加开放,人文环境更加优美。为学校的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十三五”时期,学院将进一步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师资管理、科研工作等方面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办学水平,积极培养为广东中小企业、社会机构服务的应用型合格人才,为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办公室 2016年11月28日印发
(共印5份)